我很幸運,有一群優秀的研究所學生和博士後研究員可以倚靠。
透過地震了解地底世界 要了解地殼的構造,主要可從地殼的物質分佈著手。中台灣的地殼厚度較厚,仍有山根,這顯示北台灣的造山運動已經結束,不像中台灣正在造山。
了解山根的分佈,可以探討台灣的地震形成與傳播方式。掌握了隱沒帶的傾角,則可觀測台灣南邊的馬尼拉海溝以及東北邊的琉球海溝。文:李名揚 重點提要 當造山運動發生時,地殼擠壓向上形成山脈,向下則形成山根。地球科學學者認為台灣的造山運動是由北往南的漸進過程,南台灣未來才會造山,TAIGER計畫的研究結果正可以提供佐證。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因為板塊擠壓與造山的過程太激烈,撞出的山根才會是歪的。
以海研船的空氣砲朝海底發射、製造地殼震動,可得知莫合面(Moho)分佈。我們其實無法直接知道地底有哪些物質,但可以偵測地殼中的物質密度分佈情形,而不同密度即代表不同物質。這些人必須是好的「雙面人」,至少有兩個挑戰:必須抓對伺候記者的「眉角」,以及與政治的融合度。
因為沾染不深,位置夠低,回到媒體儘管跌撞,但無違和。因為高處不勝寒,改變自己原本的樣子,有時候不是選擇,而是不得不然。昧著過去信仰的媒體良心,壓力大到不足為外人道。對下,他們如果白目、無禮,目中無人,很快會被政治記者群毆、唾棄,修理。
卡了位置,就必須賣弄權勢,與人為善或與人為敵。在台南選舉時,地方同業甚至不知道我曾是記者。
一般公僕按部就班絕不可能追趕得上。位置給低了,很難找到像樣的人。除了利益共生、好來好去之外,就是唯誠不滅。好處是,政治記者夠了解這個行業,和同業稱兄道弟。
當然不夠真實,我要的是檯內的樣子。很多政治記者,伺候記者的人,各據一方,看似水乳交融,其實僅看對方演出「想當然耳」的樣子。於是政治人物開始從社會賢達、幕僚中找人 社會賢達就是有一定名望,原本就喊得出名字的中堅分子。在記者面前純樸得像是涉世未深的中年男子。
這些人當過幾年記者,念過一點書,服務過地方媒體、打過選戰,自認和記者熟。有些人沾過政治,「洗過」經歷就好了,不想再回到與記者相處的煉獄。
如果阿難享用了,長懷忌妒心的人便會認為佛陀為了現世安樂,而不是希求正法。需要善緣、際遇,與佛陀般的慧眼。
而那「想當然耳」的樣子,都是經過消化、掩飾,與有目的性的。怎樣才能當上政治記者的「侍者」——伺候記者的人? 這是政媒圈幾乎從未解密的灰色地帶。必須粗中帶細,否則不足以伺候一群「王八蛋」。記者的最大問題,在於有身段、不夠政治細膩。越來越多政客把「創意」動到事務官、資淺記者、約聘人員身上。之所以不穿祂的衣服、不吃祂的殘食,是因為天下都將以最上等的衣食供養佛陀
「量」非常重要,「所以談到農藥是必要之惡,也是必要之善,最重要是如何決定多少劑量對人體有毒。而農藥除了毒性、對環境影響,對非目標族群生物的影響也應該被重視。
曾是營養師、後來自己創業的「好食課」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世航說,做食品教育,很多人未必真的想知道機制,所以要傳達資訊,必須透過不同媒介接觸不同的族群。他舉例,水喝太多會中毒,砒霜現在也開始入藥了,這也就是說風險來自於「物質的毒性」乘以「暴露量」。
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前局長馮海東說,農藥是農業生產上很重要工具,使用必要性持續存在,大家對於農藥的負面概念來自於農藥是化學合成的,所以雖然使用農藥是必要之惡,但嚴加管理也很重要。」 毒性和曝露量決定了風險,最大殘留安全容許量才是關鍵 如何訂定食品檢驗標準?姜至剛說,要根據每人每日可接受攝取量、田間農藥與動物用藥實際殘留量、食物攝取量來調查,來訂定出「最大殘留安全容許量(MRL)」。
該場論壇以探討「農藥」為主題,從營養師、食品技師、農華領域專業學者跨領域討論,來破解一般大眾對農藥的迷思。害蟲防治用藥得當,農作物產量未必減產 馮海東舉例,過去台灣沒有秋行軍蟲,近年才開始跑到台灣、中國、日本、韓國,「面對新害蟲,第一個最簡單就是殺蟲劑。安全採收期之後,基本上農藥殘留量已在安全範圍 陳盈蓉說,每種農藥都有適合的濃度,以及農藥殘留的檢驗規範,另外「安全採收期」意思是噴灑農藥之後,隨時間拉長,農藥會慢慢衰減,過了安全採收期之後理論上對於人體沒有危害,一般實務上會將安全採收期設定提前幾天,每個農藥都會有對應的安全採收期,所以遵照安全採收期來採收農產,農藥殘留量是沒有問題的,「只要大家確實遵守規範,就跟添加物一樣是不需要太擔心的。顏瑞泓說,但這些具有高度生物累積性的藥劑,如DDT等,很多都已經被管制、禁止使用了,如今還持續在使用的藥劑,通常生物累積性已經是低的了。
如今消費者的食安意識越來越提升,但資訊混雜、資訊來源多元,如何掌握正確的飲食、食安相關訊息,不因為不實訊息而恐慌,已是關鍵。具高度生物累積性的藥劑,絕大多數都被管制使用 台大農業化學系教授顏瑞泓說,在環境中流佈的農藥,有可能繞了一圈又回到人體,牽涉到農藥在環境中累積的因子,有生物累積、放大等效果,這是農藥使用在環境中藉由食物鏈又回到人的身上,累積的放大倍數很驚人。
她舉例,從很多醫學中心的蔬菜採購規格來看,通常會要求無病蟲害,和株長長度,可以看出從採購角度來看,合理使用農藥是有必要的,不然怎麼保持沒有病蟲害。」 台灣大學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說,食物有天然性和複雜性,其中咖啡就是屬於已鑑定「非營養」化學物質含量比較高的飲品。
所以具有這樣效應的藥劑,經由食物鏈再回到人體身上的害處就很高。」2019年金門做害蟲的防治,整體農作物產量沒有減產還增產5%,換句話說,只要防治得當,產量不會影響,在勤於照顧下,產量還會更高。
採訪、撰文:勵心如 談到農業用藥,消費者就感到害怕,但其實適當、合理的用藥對人體不會產生負面影響,甚至有助於作物生長,關鍵在於不同藥物有不同的使用方式,以及物質的毒性和人體接收到的「殘留量」」 台灣大學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說,食物有天然性和複雜性,其中咖啡就是屬於已鑑定「非營養」化學物質含量比較高的飲品。所以具有這樣效應的藥劑,經由食物鏈再回到人體身上的害處就很高。該場論壇以探討「農藥」為主題,從營養師、食品技師、農華領域專業學者跨領域討論,來破解一般大眾對農藥的迷思。
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前局長馮海東說,農藥是農業生產上很重要工具,使用必要性持續存在,大家對於農藥的負面概念來自於農藥是化學合成的,所以雖然使用農藥是必要之惡,但嚴加管理也很重要。曾是營養師、後來自己創業的「好食課」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世航說,做食品教育,很多人未必真的想知道機制,所以要傳達資訊,必須透過不同媒介接觸不同的族群。
採訪、撰文:勵心如 談到農業用藥,消費者就感到害怕,但其實適當、合理的用藥對人體不會產生負面影響,甚至有助於作物生長,關鍵在於不同藥物有不同的使用方式,以及物質的毒性和人體接收到的「殘留量」。而農藥除了毒性、對環境影響,對非目標族群生物的影響也應該被重視。
安全採收期之後,基本上農藥殘留量已在安全範圍 陳盈蓉說,每種農藥都有適合的濃度,以及農藥殘留的檢驗規範,另外「安全採收期」意思是噴灑農藥之後,隨時間拉長,農藥會慢慢衰減,過了安全採收期之後理論上對於人體沒有危害,一般實務上會將安全採收期設定提前幾天,每個農藥都會有對應的安全採收期,所以遵照安全採收期來採收農產,農藥殘留量是沒有問題的,「只要大家確實遵守規範,就跟添加物一樣是不需要太擔心的。」2019年金門做害蟲的防治,整體農作物產量沒有減產還增產5%,換句話說,只要防治得當,產量不會影響,在勤於照顧下,產量還會更高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